-
周朝礼乐制度
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俏”(“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祭品,这时鲁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认为这种事不该出于“三家之堂”。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礼 。卿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
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所说“礼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权,先祖代表族权,君师代表君权。后来统治者以天、地、君、亲、师作为礼拜的主要对象,就是根据这个理论。
-
周朝历史专题(一)
-
周朝历史专题(二)
-
周朝名人
-
周朝历史人物
姬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
伯邑考(周文王姬昌嫡长子、武王姬发同年兄)
姬胡(中国西周第十代天子)
姬昌(中国周王朝奠基者)
周公(西周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周平王
华胥
伏羲氏
褒姒(烽火戏诸侯的罪魁祸首,周幽王第二任王后)
姬燮(中国西周第九代天子)
姬静(中国西周第十一代天子)
姬诵(中国西周第二代天子)
姬钊(中国西周第三代天子)
姬宫湦(中国西周末代天子)
姬瑕(中国西周第四代天子)
姬满(中国西周第五代天子)
姬繄扈(中国西周第六代天子)
伯阳甫
姬囏(中国西周第七代天子)
不窋
姬辟方(中国西周第八代天子)
蔡夷侯
曹车辅
差弗
楚熊徇
大骆
杜伯
姬仁
毁隃
姬奭
方叔
姜尚
姬叔
蟜极
高圉(周部族首领、周王先祖)
姬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