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朝姬宫湦著名人物介绍

    周朝姬宫湦趣闻轶事

    中文名:姬宫湦,别名:周幽王,国籍:西周 中国西周末代天子

    周幽王姬宫湦(公元前795年―公元前771年),姬姓,名宫湦(音shēng,一作宫生),周宣王姬静之子,母姜后,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公元前782年―公元前771年在位。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前7公元71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姬宫湦,西周灭亡。姬宫湦死后,谥号幽王,诸侯共同拥立其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以下是小编为您讲解周朝姬宫湦趣闻轶事,了解周朝姬宫湦趣闻轶事相关的人物故事、事迹,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周朝历史人物,以及周朝历史的发展动态,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佛法使人了解生命的真谛。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会慢慢的消失成为过去。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历史仅仅是历史,具体真实性,就算是历史学家也未必能说的真明了,因为,本站的内容来自网络,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的观点;

  • 周朝姬宫湦神话人物专题,周朝姬宫湦趣闻轶事,周朝姬宫湦历史事件

  • 周朝姬宫湦趣闻轶事

    三川地震周幽王二年(前780年),西周镐京和附近的泾、渭、洛三条河川都发生震动。 大夫伯阳甫(一作伯阳父) 说:“周朝将要灭亡。天地间阴阳二气,不能失掉规律,如果失掉规律,便是人扰乱了它。阳气伏在地下不能出来,阴气压迫着阳气不能上升,这样就会发生地震。现在泾、渭、洛三河一带都发生地震,是由于阳气失去应有的位置,而被阴气镇压着。阳气失序而在阴气下面,河川的源头一定阻塞了,源头阻塞,国家一定要灭亡。水土气通而湿润,便能生产东西,为民所用。土地没有水源,民众缺乏财物日用,国家不灭亡,要等到何时!从前伊水、洛水枯竭,夏朝灭亡,黄河枯竭,商朝灭亡。如今周朝的德行也像夏、商二朝的末代了,河川的源头又被阻塞,源头阻塞必定枯竭。国家的建立必须依靠山川,山崩塌,川枯竭,这是亡国的象征。川枯竭一定会发生山崩塌。若国要灭亡不会超过十年。因为十是天数的一个轮回。上天所要抛弃的国家,不会超出十的期限。”同年,泾、渭、洛三条河川枯竭,岐山崩塌。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河枯山崩事件发生正好十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西周灭亡。宠幸褒姒夏朝末年,有二条神龙停在夏帝的朝廷前,说道:“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王。”夏帝占卜,或杀掉龙,或赶走龙,或留下龙,都不吉利。夏帝又占卜请求能得到龙的唾沫储藏起来,才吉利。于是陈列玉帛,并以简策写文告请神龙,龙离去后留下唾沫,夏帝用匣子把唾沫装起来,除掉地上的唾沫痕迹。夏朝灭亡,这匣子传到商朝。商朝灭亡,这匣子又传到周朝。经过三个朝代,没有人敢打开它。到周厉王末年,打开观看。唾沫流到宫中,无法除去。周厉王就命令妇女赤着身子对它大声呼喊,唾沫便变成一只黑蜥蜴,窜到周厉王的后宫。后宫有个侍女,刚七八岁,碰上它。周宣王时,这个侍女成年后便怀孕,没有丈夫却生下孩子,她很害怕,就将那个孩子丢弃。曾有小女孩唱着歌谣:“桑木做成的弓啊,箕木制成的箭袋,是要灭亡周国的。”当时周宣王听到这首歌,正好有一对夫妇卖桑弓箕箭袋,于是周宣王派人抓住并杀掉他们。夫妇俩在逃跑的路上,遇到那侍女丢弃在路旁的那个怪女孩,夜间啼哭,因此可怜她,便将她收养。于是,夫妇俩逃到褒国。后来,褒国人有罪,便请求献上那位侍女丢弃的怪女孩给周幽王来赎罪。此女便是褒姒,因是从褒国而来,故称褒姒。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她非常宠爱。后来,褒姒为周幽王生下儿子姬伯服。褒姒生下儿子姬伯服后,周幽王对她更加宠爱。最终周幽王竟然废黜王后申后(申国国君申侯之女,后来周幽王立她为王后,故称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申后所生,即周平王),而立褒姒为王后,姬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因周幽王太过宠幸褒姒,认为祸患已经形成,谁也无法改变,西周必会灭亡。 最终西周果然灭亡。烽火戏诸侯《史记》版据《史记》记载,褒姒不爱笑,周幽王想出各种办法让她笑,但褒姒始终不笑。周幽王设置烽火台和大鼓,有敌人来到就点燃烽火召集援兵。有一次,周幽王点燃烽火,诸侯都率兵赶来。诸侯到后却发现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诸侯惊慌失措的样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兴,因此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不再相信,渐渐不肯应召而来。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国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援救,诸侯却没有前来援救。犬戎最终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俘虏褒姒,西周灭亡。《吕氏春秋》版在《吕氏春秋》的记载中,周幽王不是当然烽火,而是击鼓。当时西周建都在丰、镐二京,那里靠近戎人。周幽王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筑高大的土堡,上面设置大鼓,使远近都能听到鼓声。如果戎兵入侵,就由近及远击鼓传告,诸侯的军队就都来援救天子。戎兵曾经入侵,周幽王击鼓,诸侯军队都如约而至,褒姒看到非常高兴,很喜欢周幽王这的种做法,周幽王希望看到褒姒的笑容,于是屡屡击鼓,诸侯的军队多次到来,却没有敌兵。到后来戎兵真的入侵,周幽王击鼓,但诸侯的军队不再到来,周幽王于是被杀死在骊山之下。事件争议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对《史记》记载“烽火戏诸侯”之事提出疑义:“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2012年,北京清华大学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清华简)时,发现竹简上的记述与“烽火戏诸侯”故事有所偏差。清华简记载,周幽王主动进攻原来的申后外家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幽王,西周因而灭亡。清华简上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刘国忠称,史学界对“烽火戏诸侯”曾有过质疑,认为《史记》中所载只是“小说家言”。清华简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支持这种质疑,从而部分推翻《史记》的记载。刘国忠认为,史学界就此可以得出结论:西周灭亡不是因为“烽火戏诸侯”,该故事甚至并不存在。
  • 推荐阅读

    【备注:周朝姬宫湦趣闻轶事,对历史的爱好者而言,很多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文化等历史知识方面的积累,需要平时日积月累,多闻、多思;敬请顺便了解以下“推荐的历史常识”,利于增长智慧;】

  • 景帝后三年(前141)正月甲子,十六岁的皇太子刘彻在父亲死去的当日即皇帝位,是为武帝,尊祖母窦太后为太皇太后、母亲王皇后为皇太后。在安葬大行皇帝和筹备新皇登基的一片嘈杂繁忙中,掌管京师治安要事的正是中尉宁成。

    这位帝国高阶官吏籍贯南阳郡穰县(今河南邓县),入仕的途径亦与郅都相仿,宁成在景帝时期先任郎官后改为谒者,而郎官、谒者同属郎中令的属官。谒者随侍皇帝左右负责礼宾迎送等事务,编制七十人,秩比六百石。帝国因这一职位的特殊性,要求担任者必须品行“孝廉”,相貌威严而且声音洪亮、中气十足。本朝依礼为治,故而典章制度也就格外规范,谒者所谓执掌礼宾即指司仪工作,比如皇帝出行路遇丞相需下车致意,谒者此时即须高声一句“皇帝为丞相下舆”;皇帝坐于宫殿时丞相进来,皇帝应该起立迎接以示尊重,谒者又须同时高声一句“皇帝为丞相起立”。这既是提醒皇帝举止合乎礼数,同时也将皇帝礼敬大臣的美行用声音传达四方①。因此,必须将酷吏两字和宁成这样一位相貌庄严、长须飘飘的中年美男子联系在一起。

    中尉需要定期绕行皇宫做例行的安全检查,看着未央宫内忙忙碌碌的宦官大臣,宁成也许常常能够想起他的前任郅都。

    对宁成来讲,郅都是那种亦师亦友的人物,他钦佩郅都族灭瞷氏时的严酷狠辣,也一定为郅都横死于雁门郡守任上而深深惋惜。两人同任京官,郅都因在上林苑保护了景帝扬名京师,宁成因为他对上级和下属有名的盛气凌人知名官场。性格作风如此特别又同属郎中令管辖的两人,早在京师应该就彼此熟识,但是真正的搭档共事却是在济南郡。

    回忆起这段经历,宁成多半会感到得意。当时郅都的郡守任期已接近尾声,宁成在这个时候出任济南都尉。宁成在赴任之前就已听说,之前几位都尉到郡守府会见郅都,甚至要像济南郡所辖的县令参见郡守那样,事先通过负责接待的官吏通报,获得允许后方可进见,畏惧郅都到这个程度。可宁成到任之后不久,不仅把郅都的名头压了下去,还能得到郅都这个帝国头号酷吏的以礼相待。

    郅都调离后的六年时间里,宁成继续任济南都尉。没有了郅都的济南,在宁成的高压之下平静如昔,失去“苍鹰”的长安城,却再次成为宗室权贵横行不法的天堂。

    景帝是否会怀念郅都不得而知,现实是他确实需要一个执法严酷的人物。施政效仿郅都、治理济南号称“以狼牧羊”的宁成进入景帝的视野,中六年(前144)宁成升任中尉,接手郅都曾经担任的职务。虽然他不如郅都廉洁,但是严酷的手段绝不输于后者。史传中并未记录宁成具体执法的案例,京师宗室豪强对他的畏惧,却能够证明景帝这次任命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很难判断宁成是否真的明白,他的威严本质上来自景帝的支持。但是,武帝即位后他的遭遇,一定会教给他权力根源于帝王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以十六岁小皇帝名义颁布的诏令背后,是以实际掌握政权的太皇太后窦氏、皇太后王氏为首的两大外戚集团。得势的外戚不会允许宁成这样的皇权卫士存在,武帝登基一年左右的建元元年(前140),担任中尉四年多的宁成调任内史。外戚集团仍不满足,于是宁成任内史不足一年就获罪下狱。

    本朝自文帝时期起采纳贾谊的建议,开创了“将相不辱”的传统。大臣获罪后若接到天子命其诣廷尉诏狱的诏令,无论是否冤屈,惯例选择自杀,绝不接受审讯或刑罚加于身体的侮辱②。

    这个传统发展到极致,就固化为一种高贵而凄美的默契,丞相一级的官员更是如此。皇帝决定处死丞相,并不明言而只是将丞相的罪行写成策书。一位侍中作为使者持皇帝的节,乘四匹白马,将策书与十斛美酒、一头牛一并送至丞相府。丞相一旦遭遇这种约定俗成的仪式即能明白皇帝的意图,立刻自杀以维护贵族的尊严③。

    拒绝自杀只会受到更大的侮辱。典型的一个案例是,哀帝下诏丞相王嘉赴廷尉诏狱。使者到府之后坐于门前,等待确认死讯以回复皇命。丞相属官哭泣着准备好毒酒交给丞相。王嘉却破坏了这个默契,他拒绝自杀,希望审理可以还他清白。哀帝获知丞相自首后大怒,随即调派更多的官员参与审理,王嘉被投入廷尉大狱活活饿死。

    最先破坏这一默契的九卿一级高阶官吏正是宁成,他没有自杀,接受了“髡钳”——被剃去头发后用铁制刑具锁上了脖子、服劳役五年——的法律制裁。宁成的性格是刚猛急躁下的雷厉风行,加于己身的冰凉刑具使他的大脑迅速运转起来,判断的结果是已经没有再被启用的可能,仕宦之梦破灭后的宁成没有片刻的犹豫,他砸开刑具越狱而出。

    宁成不会担心从此将毕生亡命,多年为官的他精通帝国的制度。本朝历任皇帝在自己执政期间总会有多次大赦,或者是因为登基而大赦天下罪人,以体现普天同庆之意;或者因为天灾而大赦,以显示与天下臣民更始的决心。赵宋学者徐天麟在《西汉会要》卷六十三《刑法三·大赦》中统计,高帝在位十二年九次大赦天下,惠帝在位七年一赦,吕后临朝八年三赦,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四赦,景帝在位十六年五赦。六十五年二十二次大赦,平均约三年不到就有一次。宁成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不用隐姓埋名太久即可重获自由之身。

    本朝严格限制臣民出行,远距离的旅行必须持有专用的身份证明“传”,否则寸步难行。宁成越狱之后决定逃回南阳老家,没有传他就必定无法通过必经之地函谷关。前代的商鞅被秦王追杀即是因为没有传而无法投宿旅店,东京时期的郭丹也曾因为要通过函谷关而购买了一枚符传。④而习惯变通的宁成,干脆私下刻制出一枚“传”,顺利还乡。

    宁成的人生哲学是,为官不到二千石,经商赚不到上千万钱,就没有资格夸耀。仕途之路不通便将全部精力投入经商,宁成靠借贷租赁了陂田千余顷,转手以更高的价格租赁给无地的贫民,数千家农户加入他的农庄。叹赏宁成惊人的活力与聪明,也要感慨宁成精于算计,几年之后的大赦果然把他的逃犯身份去掉,此时他已经积累到几千万规模的财力。

    宁成在两方面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但这样一个曾出任帝国二千石高官至少达十二年,又用数年时间经商获取巨额财富的人,对地方来说却未必意味着什么好事。豪放任侠的宁成,完全忘记了他任济南都尉时期和郅都打击地方豪强的经历,他将自己变成了南阳的瞷氏,甚至比瞷氏更加危险。宁成掌握着地方官吏的不法犯罪把柄以作要挟,每次出行都以数十骑士相随,他在南阳的权威已经超越了太守。

    帝国大臣宁死不辱的气节确实令人景仰,但也不必苛求宁成一定要选择自杀才算志气高洁。前文所及的季布投奔朱家,也是以奴隶的身份苟且偷生,班固认为“彼(季布)自负其材,受辱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说的就是忍辱负重也是生存之道。

    丢官之后的宁成将自己变成了地方一霸,那么他显然并不是一个拥有明确政治原则和善恶标准的人。合理的推测便是,为官之时对豪强权贵的打击,并不是因为宁成认定豪强权贵乃是这个社会恶的一面,而仅仅是因为皇权要求他打击;一旦利益使然,宁成并不介意自己变成一个豪强,并充分利用自己为官的经验成功地对抗当地行政系统。就这一点而论,宁成的境界远逊于晁错、郅都。

    这就是最开始时的情况。

    若干年后武帝又忆起成名于父亲时代的宁成,打算起用他为太守。遭到时任御史大夫公孙弘的反对,武帝改任宁成为函谷关都尉。公孙弘担任御史大夫的时间是在元朔三年(前126)至元朔五年(前124)四月,则宁成的商人生涯至少持续了十四年。

    十四年的经商生涯没有磨掉宁成作为酷吏的本性,函谷关都尉一职还将把他的严酷名声传遍帝国。这些都是后话,现在需要提及的是,就在短暂的内史任期内,众多下属中的一位掾引起了宁成的注意。宁成在赏识之余将小掾推荐至丞相府,这个小吏随后出任茂陵尉为武帝修建帝陵,步步高升直至御史大夫。此人就是对帝国的影响仅次于晁错的另一名酷吏——张汤。

    详细点击:【汉朝:宁成】

  • 人物评价

    总评

    曹髦虽然未获成功,但他确实做到了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在力争百分之几的机会。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在中国古代有类似遭遇的皇帝群体中,实在不多。他是壮志未竟的皇帝,更是值得尊敬的斗士。他有一身傲骨,他有刚烈的血性,为了活出帝王的尊严,为了活出人性的高贵,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与残酷的命运抗争。他用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与其苟且偷生,毋宁高贵赴死。

    历代评价

    陈寿:“高贵公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然轻躁忿肆,自蹈大祸。”

    《魏氏春秋》:“公神明爽鉨,德音宣朗。”

    钟会:“才同陈思,武类太祖。”

    石苞:“非常人也。”“武帝更生也。”

    刘勰:“少主相仍,唯高贵英雅,顾盼含章,动言成论。”

    元子攸:“宁作高贵乡公死,不作汉献帝生。”

    王勃:“高贵乡公名决有余,而深沈不足。其雄才大略,经纬远图,求之数君,并无取焉。”

    张彦远:“曹髦之迹,独高魏代。”

    李冶:“当髦之图昭之际,使沈、业如经之不言,则髦必当得志,昭必先诛,魏祚必不倾,司马氏亦无自而王也。”

    叶适:“公立时年十五,英才逸气,与少康、晋悼畧相似。哀哉,哀哉。”

    胡三省:“帝有诛昭之志,不务养晦,而愤郁之气见于辞而不能自掩,盖亦浅矣。”

    张燧:“史称高贵才慧夙成,好问尚词,即其幸学与诸博士论难,信然。自古末世之君多文采,若隋炀、陈、唐二后主最隽,然不过华靡藻丽耳。至深于经术,莫如高贵。人主之学,与韦布异,不能不为之浩叹。”

    周寿昌:“以帝之才,而遵时养晦,勤治图成,魏祚其庶几可少延乎。”

    李慈铭:“高贵乡公经术文章,咸有师法,留心政事,常以夏少康为念,真三代后不多见之令主。其决计讨司马昭,亦不失为英雄。后人见其败死,谓之寡谋轻举,为鲁昭公之续。不知楚庄王之讨斗椒,叔孙昭子之讨竖牛,卫献公之讨宁喜,汉桓帝之讨梁冀;即同时若吴景帝之讨孙綝,后世若宋文帝之讨徐傅谢晦,周武帝之讨宇文护,皆冒险奋发,卒底于成。事机之会,间不容发,勇决速断,固除乱之首务矣。后世人君,狃于鲁昭高贵之事,因循容忍,以酿大祸者,不知凡几,可胜慨哉!高贵自言政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耶,二语慷慨激烈,千载下读之犹有生气。”“高贵贤明好学,见酷逆臣,亦古今所共痛。”

    卢弼:“高贵乡公若韬光养晦,或免于毒手,乃远慕少康,锋芒未敛,祸变及身,惜哉!”“高贵乡公博学好问,祯祥自叙,文采斐然,才同陈思,当时已有定评,设得贤宰辅,诚有为之君。乃受制权奸,深忌其才,英年惨死,可为浩叹。”

    详细点击:【三国:曹髦(魏文帝曹丕之孙)】

  • 宋神宗熙宁初,苏缄进如京使,广东钤辖。当时越南李朝正积极谋划进攻北宋,于是宋神宗任命苏缄为皇城使、邕州(今广西南宁)知州,去防备大越。苏缄打探到大越将要进犯,接连向桂州知州沈起和代替沈起的刘彝告急,均未引起重视。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以李常杰为首的大越军队大举入侵北宋,连下钦州,廉州,并同另一名将领宗亶合攻邕州。当时邕州州兵只有二千八百,而敌人号称十万,情势危急。苏缄先安抚邕州的百姓,然后召集所属官员和郡里有才能的人,教给他们守城和打仗的方略,约束各自的部队,划分所管辖的区域。并安定民心,鼓舞士气。大校翟绩潜逃,立即斩首示众。苏缄长子苏子元,在桂州任司户参军,带着妻子来探亲过春节,在准备返回时遇上交趾军攻城,因为有不准出城的命令,苏缄就叫儿子留下妻子只身回桂林,儿媳仍留邕州同生死,以说明自己也要遵守成命。 于是大家安定下来,据守城池。敌人来攻打,苏缄发神臂弓射击杀死许多敌兵,又烧毁了敌人用来攻城的云梯和“攻濠洞子”等工具。敌人久攻不下,准备撤军,后来却听说邕州并无外援,于是继续围城,又有人教敌人用土攻的方法,用袋子装土堆在城墙外面,在高达数丈时敌军登上土囊攻入城中。虽然邕州军民十分英勇,但援军不至。邕州最终在坚守了四十二日后,于熙宁九年正月十二日(公元1076年3月1日)被攻破。城破后苏缄依然率领士兵进行巷战,在意识道无法击退敌军时,他说:“吾义不死贼手!”,于是先杀全家三十六人,然后自焚。敌军找不到他的尸体,竟然大肆屠城,先后杀害了邕州军民五万八千余人。邕州坚守沉重打击了敌军,后来敌军北进,“见大兵从北来,呼曰:‘苏皇城领兵来报怨。’惧而引归。”

    宋神宗得知苏缄殉国,十分惋惜。赠奉国军节度使,谥曰忠勇,赠给苏缄家田产,并召见苏缄儿子苏子元,说:“邕管赖卿父守御,傥如钦、廉即破,则贼乘胜奔突,桂、象皆不得保矣。昔张巡、许远以睢阳蔽遮江、淮,较之卿父,不能过也”。邕州百姓为他建立了祠堂,宋哲宗时为祠赐额“怀忠”。以表彰他的忠贞。一位面对强敌毫无畏惧的将领,

    他以“吾义不死于敌手”的英雄气概,

    用生命捍卫了尊严,把鲜血洒在了家园。

    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将近一千个春秋,

    但是,每个南宁人都应该知道,也应该记住这样的人物和他这样的精神。

    他的名字叫苏缄,宋朝皇帝宋神宗曾赐予“皇城使”称号,他于公元1071年至1075年任邕州知州。

    详细点击:【宋朝:苏缄】

  • 淳熙五年(1178年),宋孝宗任朱熹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淳熙六年三月,朱熹到任。当年适逢大旱,灾害严重,朱熹到任后,即着手兴修水利,抗灾救荒,奏乞蠲免星子县税钱,使灾民得以生活。十月,朱熹行视陂塘时,在樵夫的指点下找到白鹿洞书院的废址。经朱熹的竭力倡导,到淳熙七年三月,白鹿洞书院很快修复。朱熹在南康军任上,为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充实图书,还请皇帝勅额,赐御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一一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它不仅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院办学的模式,而且为世界教育界瞩目,成为国内外教育家研究教育制度的重要课题。

    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陆九渊来南康访朱熹,相与讲学白鹿洞书院。八月,时浙东大饥。因朱熹在南康救荒有方,宰相王淮荐朱熹赈灾,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为解救灾民,朱熹迅速采取了几项有力措施。朱熹因在浙东劾奏前知台州唐仲友不法,为唐之姻亲王淮所嫉,浙东任职仅九个月即离任回家。朱熹曾先后六次上状奏劾唐仲友不法,直指王淮与唐仲友上下串通勾结的事实。迫于压力,王淮免去唐仲友江西提刑新任,在弹劾唐仲友的过程中,朱熹表现出崇高的操守和气节。

    详细点击:【宋朝:朱熹】

  • 解放战争时期,吕正操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西满分局常委,

    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一副总司令员,西满(辽热)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员,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副司令员。他积极组织开展剿匪反霸斗争,为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作出了主要贡献。1946年7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成立东北铁路管理总局,吕正操任总局局长兼政治委员。他还先后任东北行政委员会铁道部部长,军委铁道部副部长兼护运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副司令员,有力地领导和指挥了铁路保障工作。特别是在辽沈战役中,由于铁路损毁严重,他带领东北行政委员会铁道部员工和支前群众,排除万难,紧急抢修抢运,在9天内把近十万大军和大量作战物资运送到前线,为保障辽沈战役胜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详细点击:【近代:吕正操】

Copyright jiaoli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6080363号 历史网。免责说明:本站历史知识,来自网络收集,并不代表作者的观点,仅供参考;

历史 历史网站 历史人物 别墅装设计 别墅设计 SEO优化 画册设计 巴西海运双清 卡压管件